探針中心溫度計作為食品加工、醫療滅菌等領域的核心監測設備,其校準精度直接影響過程控制的有效性。以下從環境準備、校準步驟、數據記錄及后續處理四個方面,詳細闡述標準化校準流程。
一、校準前環境準備
1.恒溫環境:校準需在(23±2)℃的恒溫實驗室進行,溫度波動率<0.1℃/h。需提前開啟空調系統并運行1小時以上,使用精密溫濕度計驗證環境參數。
2.設備檢查:檢查溫度計外觀,確保無變形、裂紋或腐蝕;檢查探針絕緣電阻,需>100MΩ(500V兆歐表測試);確認電池電量>80%,避免校準中斷。
3.標準器選用
根據溫度計量程選擇標準器:
(-50—150)℃量程:選用二等標準鉑電阻溫度計;
(150—300)℃量程:選用高精度熱電偶(K型,Ⅰ級)。
標準器需經計量部門檢定合格,且有效期≤12個月。
1.零點校準:將溫度計探針浸入冰水混合物(0℃)中,深度≥10cm,穩定30分鐘后記錄示值。誤差需≤±0.1℃,否則調整零點電位器。
2.分度點校準:按量程均勻選取5個校準點(如25℃、50℃、75℃、100℃、125℃),使用恒溫油槽或水浴控制溫度。每個點需穩定30分鐘,待示值穩定后記錄數據,誤差允許范圍:
①0—100℃:±0.2℃
②100—300℃:±0.3℃
3.響應時間測試:在(100±1)℃油槽中,記錄溫度計從接觸介質到示值變化90%的時間,需≤15秒。
三、數據記錄與處理
1.原始記錄:使用專用校準記錄表,記錄標準器編號、環境參數、各校準點示值及誤差。數據需保留至小數點后兩位。
2.不確定度分析:根據JJF1059.1標準,計算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,包含標準器誤差(U=0.05℃)、環境波動(U=0.03℃)等分量,合成不確定度需≤0.1℃。
3.結果判定:若所有校準點誤差均符合技術要求,則判定“合格”;否則標注“不合格”,并注明超差點位。

四、后續處理
1.標識與證書:合格設備加貼綠色校準標識,出具校準證書;不合格設備需隔離存放,并通知使用部門。
2.設備維護:校準后用無塵布擦拭探針,涂抹防銹油,存放在干燥盒中。
通過規范化的校準流程,可將探針中心溫度計的測量誤差控制在±0.3℃以內,確保其在醫療滅菌(如121℃壓力蒸汽滅菌)或食品熱處理(如72℃巴氏殺菌)中的可靠性。